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新指南!6大亮点破解差异难题
 2025-09-24
2025-09-24 0
0
                            为电力市场建设提供系统性推进指南
近年来,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的发布,各地推进现货市场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阶段。然而,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电力基础设施等存在差异,市场建设进度参差不齐,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发改能源〔2025〕1171号),从市场机制设计和市场规范运营两大关键方面,为各地现货市场建设提供了系统且全面的指导,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市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呈现出多方面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明确日前市场与可靠性机组组合分开。日前市场与可靠性机组组合的定位不同。日前市场以发用电两侧经营主体自主申报的量价信息出清和结算,属于财务性市场,作为电力交易链条中最后一次避险机会,反映的是市场主体的交易意愿——市场主体通过自主申报量价,让出清结果真实反映主体的市场预期,充分释放市场化定价活力。可靠性机组组合以负荷预测和新能源功率预测为基础,优化形成机组组合,将电网调度安全置于首位,确保电力系统稳定供电。
目前山东正在正稳步将日前市场与可靠性机组组合分开,日前市场的“财务属性”与可靠性机组组合的“物理执行属性”,是对电力市场“市场化定价+安全调度”逻辑的精准落地。这一举措既让市场定价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体现市场主体真实意愿,同时又确保电力系统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运行。
二是增强中长期交易灵活性。《指引》提出“加快推动中长期交易分时段组织与D-2连续开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能源全面入市的背景下,年度、月度等较长时间尺度的新能源发电预测,由于受到天气变化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与实际发电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几乎不具备参考意义。中长期连续开市为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经营主体提供了连续电量交易与合同调整的机会。
同时,为解决部分地区中长期与现货市场“价格脱节”问题,《指引》还提出“逐步实现月度、月内等较短时间尺度中长期交易限价范围与现货市场限价贴近”,通过缩小较短时间尺度中长期交易与现货市场的价格区间差异,打通两个市场的价格传导通道,让中长期交易能够真正锚定现货价格,有效规避“价格双轨”导致的市场矛盾。
三是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体系。《指引》从多维度健全辅助服务市场体系:推动调频市场与电能量市场联合出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备用辅助服务市场,鼓励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的地区探索爬坡辅助服务市场。相较于调频,我国的备用市场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备用辅助服务将不可或缺,在新能源大发时段,若突然出现大规模的负荷波动或新能源发电设备故障,备用辅助服务能够迅速补充电力,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值得关注的是,《指引》提出扩大辅助服务主体范围。近年来,虚拟电厂、储能系统、可调节负荷等新型主体不断涌现,这些主体具有灵活的调节能力和响应速度。鼓励这些新型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其灵活调节资源的优势,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调节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四是研究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依赖发电容量的长期充裕,目前全球主流的容量保障机制有稀缺电价、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三种模式。我国电力市场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今年年底电力市场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初步普及,容量补偿机制在电价波动、滥用市场力和电源投资方面风险较小,与我国电力规划体制、现货市场建设现状适配度最高。
《指引》提出通过综合考量发电机组类型、出力特性、厂用电率、检修停机等因素评估电源容量系数,客观量化不同电源对系统容量充裕度的实际贡献,保证补偿的公平性。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基本回收市场边际机组固定成本的原则,结合电能量和辅助服务等市场收益情况,统筹考虑能源电力规划、电力供需关系、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单位可靠容量补偿标准并动态调整,确保补偿水平既能覆盖提供可靠容量资源的固定成本又避免过度补贴。目前甘肃正在探索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其在保障电力长期供应安全方面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打造规范透明的零售市场。丰富零售市场交易方式,搭建零售线上交易平台,研究建立零售套餐价格事前估算机制,为零售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透明的交易环境。用户通过线上平台,可以方便地比选不同售电公司提供的零售套餐,这一功能不仅能显著提升用户的选择权与获得感,让用户在电力消费中占据主动地位,更通过市场竞争的倒逼机制,促使售电公司不断优化套餐设计,提升服务质量。
《指引》还提出完善零售市场套餐模板,鼓励售电公司和零售用户签订分时合约,促进批零价格传导、挖掘用户侧调节潜力。通过分时合约,用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电价差异,合理调整用电行为,降低用电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电力系统的压力,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此外,创新引入绿电零售套餐等新品种,可满足用户对绿色能源的消费需求,为用户提供了选择绿色能源的渠道,推动了绿色能源的消费。
六是构建电力市场规范运营体系。在市场风险防控上,一方面通过机组报价一致性、成本偏离度等指标,设定市场力管控触发阈值,精准遏制市场力滥用,避免价格失真;另一方面明确市场干预的启动条件、实施主体和处置流程,实现全闭环管控,防止过度干预,并通过信息披露保障主体知情权。
运营能力提升方面,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并开放数据接口,打破信息壁垒;规范全流程业务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减少交易纠纷;增强电力系统技术支持系统承载能力,适配主体扩容与交易频次增加的需求,推动运营智能化。
市场秩序监管方面形成多元格局,常态化监管纠治违规,纠正不当干预,打破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应用穿透式监管、数字化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市场规范运营机制整体形成“风险可控、效率提升、秩序公平”的体系,为现货市场的稳定运行提供关键支撑。
《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的出台意义重大。无论是优化现货市场交易机制、增强中长期灵活性,还是健全辅助服务体系、构建容量补偿机制、优化零售市场生态,亦或是筑牢规范运营根基,每一项设计都紧扣市场发展难题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既兼顾当下运行稳定,又着眼长远发展,必将推动我国电力市场朝着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迈进。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专业服务
 专业服务 公共平台
 公共平台 电力科普
 电力科普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